進入暑期旅游旺季,大批市民游客走進郊區農村,給民俗戶們帶來不少商機。不過,近日一位網友在“朋友圈”上發出的牢騷,卻讓人深思。這位網友去京郊一民俗村游玩兒,原本想住上一兩天,但沒待上半天就因為沒啥可玩兒失望而歸。去京郊游玩兒的游客越來越多,但是留宿的人卻不多。京郊游為啥變成了半日游?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走訪了門頭溝、大興、昌平、平谷、密云等多地民俗戶,探究其中原因。
民俗戶:特色引來城里客
炎炎夏日,京郊一些特色民俗村憑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特色旅游項目,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在大興區青云店鎮東辛屯村,“老娘們”手搟面遠近聞名,每逢周末,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來,村里的道路兩旁常常停滿車輛。民俗戶鄭書芹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預約,很難在東辛屯村吃到手搟面。而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自去年被熱播節目《爸爸去哪兒》帶火之后,大批游客蜂擁而至,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體驗節目中的“蜘蛛房”、“山羊車”。雖然離市區有2個多小時的車程,但這個深山小村常常是游客爆棚。
此外,平谷區金海湖畔的趙家墳村、密云縣司馬臺長城腳下的司馬臺村等一大批民俗村,都憑借各自特色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去游玩兒。
游客:玩的少住的差半天就走
京郊民俗游看起來熱火朝天,不過其中也隱藏著一些問題,留不住客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少游客玩兒了大半天就想走,京郊游成了半日游。
門頭溝區潭柘寺鎮趙家臺村鄰近潭柘寺,是典型的民俗旅游村。最近,民俗戶孫小軍有點煩,連接潭柘寺和城區的隧道通車了,市民往返潭柘寺距離大大縮短,不少去潭柘寺游玩兒的市民,在他家吃完飯后就走了,留宿客人比原來減少了很多。
孫小軍把留不住客歸咎于交通,不過不少游客認為,旅游項目不足、住宿條件較差是他們不愿停留的原因。邵文博家住朝陽區,前幾天他打算在昌平區十三陵鎮麻峪房村住兩天,避暑休閑。到村里轉了一圈后,當天下午他就打道回府,并在“朋友圈”里寫到,“村子不錯,就是周邊玩的項目少。”原來,麻峪房村旁邊的一處風景區,因為種種原因被關停,游客進村,吃完飯后沒有可游玩兒的地方。
除了可玩兒的項目較少外,住宿條件較差、衛浴設施跟不上等原因,也讓不少游客不愿在民俗戶家里留宿,大都品嘗完特色飯菜后就打道回府。
專家:旅游產品多元才能留客
北京旅游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京郊民俗游收入中,餐飲較上年增長1%,住宿下降1%。這組數據表明,來京郊游玩兒的游客多了,但留下住宿的人少了,游客吃完就走,這是目前京郊游出現的一個值得關注的新情況。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專家殷平表示,這一情況應引起重視。因為相比餐飲,住宿帶來的凈利潤較高,住宿收入占比的下降,意味著民俗戶凈利潤的下降,也意味著住宿資源利用率的下降。此外,在目前京郊民俗游中,民俗戶的主要收入來自餐飲,這說明京郊游仍然以實際的物品類旅游產品為主,服務類旅游產品如娛樂產品的開發力度薄弱。
殷平認為,京郊游留不住客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產品內容的單一性。京郊游應將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地融匯到鄉村旅游產品中,推出一批游客參與性強、具有體驗趣味的項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同時,旅游主管部門可結合區域特點,尋找可以與民俗游融合的產業,構建以采摘、民俗游活動為核心產業的鄉村旅游產業鏈,融合一、二、三產,促進民俗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