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密云水庫被視為密云發展的一個包袱,“保水”被當做無奈的政治責任。如今的密云,天藍、水清、山綠,人們的觀念早就轉變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密云打造“綠色國際休閑之都”、發展生態經濟的寶貴財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0年前,在密云這塊沃土上,被譽為華北明珠的密云水庫建成運行,從此,密云和首都乃至中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密云水庫,是北京須臾不可離開的“生命之水”,它像血脈一樣供應著祖國的心臟,半個世紀以來,43萬密云兒女為建設水庫、保護這一湖碧水,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
半個世紀的大移民,近7萬人搬離故土;以保水為己任,密云關停旅游、礦山等200多個工業企業和旅游項目;植樹造林,推廣清潔能源,實現了對水源水質和環境的零污染……
密云,為首都構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首都要喝干凈水,密云人民要富裕,作為首都的重要飲用水源基地,如何在優良的環境下謀發展,實現“保水”和“富民”的統一?密云人進行了半個世紀的探索。
舉環保旗,吃生態飯,環境也是生產力。如今,密云縣的決策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前提是保護環境,核心是加快發展,根本是促進富民”的理念。
在密云水庫建成50年的今天,密云緊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步伐,提出了建設“綠色國際休閑之都”的發展定位,將“保水”與“富民”相結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引進、大投資、大建設、大發展,密云走上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奉獻篇——
為了修建密云水庫,近7萬密云父老鄉親搬離故土,24萬畝良田被淹沒。
50年前的密云水庫庫區,是潮白河沖積平原,有名的漁米之鄉,燕落盆地被稱為“密云的烏克蘭”。
為了修建密云水庫、保水,密云先后三次大移民,跨越半個世紀,近7萬父老鄉親搬離故土,24萬畝良田被淹沒。
現已搬遷到通州區的移民張淑珍已年過古稀,每一年她都要讓兒子帶她回密云看一看密云水庫,她深情地說:“這里是我的家,這里有我的根,無論到什么時候,我都是一個密云人!”
密云人民的奉獻,無怨無悔,密云人民的精神,可歌可泣。
也正是由于密云人民舍小家顧大家,做出的巨大奉獻和犧牲,密云水庫才得以在短短兩年時間建成,并從根本上消除了圍繞潮、白河兩岸幾千年的水害,使其下游600多萬畝良田免遭水災,400萬畝旱地變成水澆田,新辟河灘荒地100萬畝。
翻開新中國成立60年來密云發展變遷的歷史,沒有哪一件事比修建密云水庫給密云帶來的影響更大。特別是1985年7月,北京市將密云水庫確立為首都飲用水源地,密云水庫成為了首都須臾不可離開的“生命之水”,密云肩負起了“保水”這一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此,密云水庫在密云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人民生活等方面給密云帶來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為保護這一“湖”凈水,密云停止了對水庫旅游資源的開發,先后關閉了鉻礦、小型鐵礦、造紙、有色金屬冶煉等200多個工業企業和旅游項目,其中,包括當時全國首家最大的游樂場——密云國際游樂場和投資760萬元的陡子嶺鐵礦,以及為密云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水泥廠和化工廠。同時,拆除了水庫壩上的商業、餐飲、娛樂等設施,撤出了網箱養魚……密云的經濟發展陷入低谷。
為保護這一“湖”凈水,密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植樹造林。密云山地和丘陵占到全縣總面積的61.6%,新中國建立之初,全縣僅有林地20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98%。自密云水庫建成后,密云進行風沙源治理,綠化荒山、爆破造林,使林木覆蓋率達到64.3%,水庫水源涵養區林木覆蓋率更是高達72.3%。
為保護這一“湖”凈水,密云在全縣范圍內推廣“三治五化”(“三治”即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臟亂;“五化”即實現村莊的凈化、綠化、硬化、美化、亮化)和沼氣、秸稈氣、太陽能熱水器等清潔能源,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引進生物技術,用放飛赤眼蜂、灰喜鵲防治害蟲,22萬畝糧田不用農藥……實現了對水源水質和環境的零污染?,F在,全縣的17個鎮全部成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334個行政村成為市級文明生態村,密云也成為了國家生態縣、國家衛生縣城、中國魅力名縣、國家園林縣城和我國北方唯一生態文明試點地區……
多年卓有成效的水源保護,形成了密云優美的生態環境,庫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于市區40倍,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一級,密云水庫也成為北京唯一無污染飲用水源,水體質量二級(可直接飲用)。
探索篇——
首都市民要喝干凈水,密云人民要富裕,可密云的發展之路在何方?
為了保水,密云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打造出了水天一色的優美環境。然而,僅僅有優美的環境是不夠的,如何在優良的環境下謀發展,怎樣在這個基礎上使老百姓富裕,使地區的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較快發展,最終實現“保水”與“富民”的統一,是擺在歷任縣領導班子面前的難題。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密云開始了艱難而曲折的“保水”又“富民”的探索之路。
“認真治好七畝山,科學種好一畝田,一人一頭豬,一戶一張蠶,果木藥雜大發展,長城腳下賽江南……”,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流行在密云的一首歌曲,當時的縣領導班子將密云歸納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七畝山一畝田”,并將發展思路編成了歌曲,在全縣廣為傳唱。進入80年代后,密云縣又以密云水庫為龍頭,開始大力發展旅游業和鄉鎮企業,然而,隨著密云水庫功能的轉變,密云版圖的三分之二都成為了水源保護區,水庫旅游產業不能發展了,鄉鎮企業也關停了,密云重新又回到了最初的起跑線上。
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無奈、貧困、焦慮混雜在一起,“水庫制約論”也由此產生。
首都要喝干凈水,密云人民要富裕,可密云的發展之路又在何方?
199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來到密云,在視察完密云水庫后,為密云題寫了“綠山、凈水、富民”的題詞。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來密云考察,提出了“切實保護好這一庫生命之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更為密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利用密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大力開發建設與保水相適應的各種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找準發展經濟的突破口和依存點,這是密云縣制定‘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的思想出發點”。密云縣政協副主席齊瑞岳說:“上個世紀90年代,作為首都重要飲用水源基地的密云,逐步理清了‘保水富民’的發展思路,確立了‘在保水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保水’的辯證發展戰略思路。并在新世紀伊始,正式確立了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
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的精髓:舉保水旗,吃環境飯。
那么,這“碗”環境飯又怎么吃?
密云人民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過去,我們種玉米、雜糧,一戶的年收入也不過一兩千元,現在我們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糖醋液、誘蟲板等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發展有機紅香酥梨種植,不但保護了環境,收入也增加了,收入最低的戶一年也能賺個一兩萬元。”莊頭峪村果農趙永前說。
莊頭峪村位于密云水庫南岸,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生態農業,種植紅香酥梨,現在已經成為京郊最大的有機紅香酥梨種植基地,年產200多萬公斤,戶均增收1.5萬元。這個村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密云在探索“保水”與“富民”道路上的一個代表。
生態農業改變了密云農村、農民的生活面貌;生態,也讓密云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
在密云經濟開發區,有一座馳名中外的韓國企業——斗山食品有限公司,它是由韓國最大的泡菜品牌“宗家府”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家生產加工基地和市場總部。公司總經理李東熙說,在決定到中國建廠之前,斗山集團公司總部先后考察了很多城市,反復比選,密云的生態環境和水質是最好的。“而且,密云擁有大量的有機、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不打農藥、不使用化肥,除蟲用赤眼蜂,蔬菜質量非常穩定?,F在用密云的水和密云的蔬菜生產的泡菜遠銷韓國、日本、荷蘭、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密云像“斗山”這樣的綠色食品企業目前已經達到70余家,使密云成為了首都綠色食品企業最大的產業聚集區。
特殊的縣情決定了密云的特殊任務,特殊的任務決定密云必須走特殊的發展道路。
密云從建設生態精品衛星城到創建國家生態縣,再到建設“綠色國際休閑之都”,實現了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變,建立了225個農業標準化基地、7萬畝有機食品基地、30萬畝板栗生產基地、103個休閑漁業園區和近百個休閑觀光采摘園,形成了綠色養殖、特色林果、無公害蔬菜三大主導產業;以主導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型工業,以經濟開發區為龍頭,輻射7個農民就業基地,構建起了“布局合理、產業友好、節約高效、總量增加”的生態工業體系;通過建設云蒙風情大道和101農耕產業帶,大力發展民俗旅游業,在全縣建立了30多個民俗村和1700多個民俗戶,以水庫魚為特色的密云魚街更是聲名在外……
思路一變天地寬,運用綠色辯證法打破水庫制約論,密云人民在保護環境中嘗到了綠水青山的回報,思想觀念也產生了飛躍,實現了從“要我保水”到“我要保水”的轉變。
發展篇——
密云有山有水、又大又美,密云人民決心在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走在前列。
2009年,在密云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密云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在北京市“生態涵養發展區”新的功能定位下,理清了自己的發展思路。在密云縣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上,“密云生態涵養發展區工作方略”應運而生:“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要求,盡快將密云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保水是第一責任,生態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富民,前提是保護環境,核心是加快發展,根本是促進富民,立足好、突出快,集中精力抓發展,建設生態富裕和諧新密云”。
在這個工作方略指引下,密云的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密云人發展的道路越來越亮堂,信心越來越足。
2009年底,密云縣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制定了“到‘十二五’期末,經濟建設努力走在全市五個生態涵養發展區前列,社會建設努力走在全市郊區前列,生態建設努力走在全國前列”的“三個走在前列”奮斗目標。
發展思路清晰了,奮斗目標明確了,但密云將來要建成什么樣的城市?一直困擾著密云的決策者們。
正在這時,北京做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的戰略決策,密云的決策者們眼前一亮,在研究和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勢之后,在縣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上,密云提出了建設以“綠色”為特征,以“國際”為水準的“綠色國際休閑之都”的發展定位。
發展定位確定了,密云人在朝氣蓬勃的縣領導班子帶領下,一心一意謀發展,招大引強,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掀起了沖天的干勁兒……
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在密云縣經濟開發區四期工地上,6座高大的車間拔地而起,其中,總裝車間、焊裝車間、涂裝車間的鋼結構主體吊裝已經完成,檢測返修車間和小件涂裝車間等三個車間正在進行土建、地面和結構施工……這就是密云在2009年引進的,計劃投資36億元,年產20萬輛汽車,可實現銷售收入260億元、利稅18億元的北汽福田北京多功能汽車廠。
“北汽福田”的引進,對于密云的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緊隨該企業的引進,投資30億元的北新建材“綠色建材與住宅產業生態工業基地”落戶密云,竣工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稅收3至5億元;港中旅在密云建設北方最大的房車營地,投資超過100億元;臺灣翔鷺集團投資打造金鼎湖——蔡家洼綜合開發項目,投資超過50億元,將建成集養生、會議、休閑、購物于一體的高端旅游區。另外,北京市重點建設的七條溝域之一——古北口湯泉香谷溝域建設穩步推進……
這些重大項目的引進和建設,為實現經濟總量躍升、發展提速積蓄了強勁動力,密云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據密云縣代縣長王海臣介紹,今年上半年,密云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位居北京市五個生態涵養發展區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總量位居五個生態涵養發展區第一位。
為了保護環境,密云提出了“六護”的舉措,即護水、護河、護山、護林、護地、護環境。成立了由7000名護林員、2000余名管水員和村級保潔員、300余支巾幗護綠隊組成的環保隊伍,并在水庫周邊建立了水庫保潔員以及由3萬名中小學生組成的生態使者團,保護環境、宣傳環保知識。今年,密云開展了嚴厲打擊盜采盜運礦產資源專項整治工作,組織全縣20余個部門和相關鄉鎮、村,聯合行動,使困擾多年的盜采盜運在密云絕跡……
在年初公布的生態質量氣象評估報告中,密云的生態質量在全市排名第一。在今年全市考評中,密云的節能減排名列北京各區縣之首。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密云縣委書記汪先永說:“密云經過多年的綠山凈水,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不能把保護生態環境當成包袱,而是要把保護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寶貴資源,轉化為密云的發展優勢,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富民的有機統一。”
如今,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密云按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的要求,立足好、突出快,集中精力抓發展,發揚“腳踏實地、同心創業,自覺奉獻、勇于爭先”的密云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將“保水”與“富民”相統一,總結出了獨具密云特色的生態涵養發展區辯證法,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走上了一條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50年過去了,密云水庫見證了密云的發展與變遷,如今的密云,有山有水,又大又美。密云山有情,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綠色屏障;密云水有情,首都市民美好生活的第一給養;密云人有情,讓四海賓朋放飛心情成就夢想!
伴隨著“綠色國際休閑之都”的建設,密云這艘大船已揚帆起錨,開始了她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