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縣地處北京市東北部燕山山脈腳下,歷史文脈綿長,生態資源豐厚,既是全國農業生態試點縣,又是全國綠化先進縣。近年,在旅游市場不斷拓展過程中,該縣旅游部門在縣領導大力支持下,以“綠色”為根,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常抓不懈,取得了良好效益。
停車賞花 一游多得
日前,記者與東方愛鳥協會常務理事、鳥類研究者程先生驅車前往京郊密云采風。一進縣城,這位環保主義者便把愛車寄存在朋友經營的酒店里,然后在路邊等待出租車。
據程先生解釋,密云縣是國家生態縣,有“北京山水大觀,首都郊野公園”之稱,所以最好“入鄉隨俗”,盡量少給這片土地上留下尾氣煙塵。仿佛為了印證程先生的解釋,出租車司機呂師傅告訴記者,近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一些自駕來密云縣城購物游覽的人,都是把車放到酒店后,乘坐電動出租車進入縣城,“縣城面積不太大,往返車費不多,這樣更顯得輕松。”
記者從密云交通部門了解到,密云縣電動出租車自去年8月1日起正式運營,眼下已有百余輛電動出租車上路,運營范圍是密云縣行政轄區內,區域電動車起價僅為8元,超過3公里,每公里收取2元,較北京城內出租車便宜很多。
在密云云峰山景區的薰衣草園,景區“薰衣草培育師”正在現場教游客薰衣草的培育種植方法,同時講述如何利用特種花卉凈化生活環境的常識。教學完后,一些游客遵從專業技師指導,親手種幾株薰衣草,或帶回一包薰衣草種子、一捧田園風花盆和專用黑土,或現場體驗養花、植花的樂趣。家住北京西城區的游客董先生表示,在密云賞花,還能豐富自己的花卉養生知識和環保知識,“一游多得”。
住得舒心 玩得開心
彭先生是來自海淀區某軟件公司的董事長,平時有空就會到密云縣農家院“躲躲清閑”。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里的“民俗游接待戶”不僅服務上乘,而且特別注重綠色環保,“無論是餐桌上的水庫有機魚、自種自采的無污染的干鮮果品,還是住宿設備,都讓人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密云縣旅游委副主任賈麗梅告訴記者,近年來,該縣旅游部門采取多項措施,不斷提升“民俗游接待戶”的生態環保意識,力爭讓每一位體驗者都能在密云感受“讓人愜意的綠色風”,譬如,近年,該縣提出創建“國際綠色休閑旅游示范區”之后,民俗旅游在實現精細化、組織化和規范化的同時,究竟該怎樣突出綠色環保,成為縣領導及旅游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
有人提出,有些民俗戶的床單紅、黃、綠,藍“五色俱全”,難免在洗滌過程中排放污染液體。為了促使“民俗游接待戶”床上用品實現統一更換和洗滌,該縣專門成立了“民俗戶床上用品洗滌配送中心”,聘請專業人員負責洗滌,并配專人每天上門負責收發床上用品。今年5月底前,該縣石城、溪翁莊、古北口3個鎮“民俗游接待戶”床上用品將全部更換完畢,其他民俗旅游接待戶年底前完成更換。屆時,全縣所有“接待戶”床上用品一律為白色,并每天統一集中洗滌,所廢棄的污水作專項處理,千余家“民俗游接待戶”客房里的床上用品,由縣旅游局統一配備更換。為此,該縣一次性投入450萬余元。僅僅洗滌一項,縣政府每年就補貼100萬余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無論是簡單的住宿還是忘情游玩,密云縣旅游部門時刻不忘以生態環保為根,譬如,該縣新城子鎮霧靈西峰景區素以山巒起伏、植被豐茂、飛瀑流泉吸引眾多游客。為實現“綠色漂流”,今年5月1日,這里將建成水上項目峽谷漂流,使用循環利用的環保水系,打造“北方綠色漂流特區”。已從事13年的漂流設計師白艷坤介紹說,真正的峽谷漂流,在北京還是一個空白。該項目在設計規劃中,整個工程始終將綠色環保理念貫穿其中,漂流之水全部利用景區內靈峰湖等兩座小型人工水庫的水,形成循環利用,實現零排放。未來兩年內,該景區將形成5個自然溝的漂流賽道,形成名副其實的“綠色漂流特區”。
美麗密云 永續發展
密云縣委宣傳部相關領導告訴記者,密云縣近年除了引進了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中青旅古北水鎮、港中旅房車小鎮等一批高端旅游項目,也始終不忘全面實施旅游環境綜合提升工程,營造綠色、精致的休閑旅游環境。密云縣旅游委副主任賈麗梅用幾句較為精辟的話語詮釋了密云縣生態旅游的主旨:“‘密云國際綠色休閑旅游產業綜合示范區’的建設,是一組跨越式、里程碑式的課題,是密云科學發展體系中的一分子。她承載的使命是廣義上的惠民。”
密云縣委書記汪先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密云發展至關重要。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綠色國際休閑之都,打造美麗密云,實現永續發展。密云縣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保水是第一責任、生態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富民,把休閑旅游產業作為密云的戰略性重要支柱產業來拓展。把密云建設成以綠色為特征、以國際為水準、以高端重大項目為支撐,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國際休閑之都”。今年,將持續加大密云水庫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市場化運營機制,保證一級保護區內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確保水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