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榆木谷風機、100年前的手工織布機、60年前的小型木漁船……懷柔區雁棲鎮北臺上村,農民李亞林自辦的村俗博物館正在緊張布展,下月就將免費開放。館中3000件折射中國農村歷史變遷的老物件,都是這10年間他跑到全國各地收集來的。
村俗博物館,就位于北臺上村村委會后,原是一處3000平方米的閑置展廳。李亞林把它租下來,專門安放自己這些“寶貝疙瘩”。
今年50歲的李亞林,10年前喜歡上了收藏,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依靠著做生意的積蓄,他開始滿世界地淘換各類珍奇寶貝。
與大多數藏友不同,他更偏愛收藏一些農民生產生活的老物件。“我去過不少博物館,但專門收藏咱村里老物件的還真沒看到過。咱本身就是個農民,就想把這些鄉村老物件存下來,留個念想。”
走進正在布展的村俗博物館,種地用的耙子、加工糧食用的碾子……滿眼皆是。在李亞林眼中,它們都是寶貴的農村歷史記載者。為了收集它們,老李可是大費周折。
“就拿這四輪手推車來說,可是我費了老鼻子勁才收到。”李亞林說,別瞧它現在破,100多年前,它可是遠途運送東西的最好工具,老槐木做的車身,擱那個年代,裝個3噸的重物一點兒都不成問題。為了踅摸這車,他去了七八趟河北永清縣,最后出價近兩萬元才收到。
無論聊起博物館里的哪件藏品,李亞林都是如數家珍:200年前榆木做的谷風機、提水用的轆轤、100年前的手工紡線織布機、老式新娘子結婚坐的轎子、60年前漁民打魚坐的小木船……而為了收集它們,李亞林跑遍了天南海北許多地方:甘肅天水、浙江金華、江蘇無錫……每到一處,他就找到當地的藏友,詢問農用老物件的線索。有些實在淘換不到的老物件,李亞林只好別出心裁,自己請來木匠,對照資料照片、圖紙進行復制。
轉眼10年,到今天李亞林已收藏了3000件鄉村老物件。很多人問他,這么耗費心力,散盡家財,就為了這些已經沒用的破木頭,值嗎?
他說自己最不愛聽別人這么問。“什么叫‘沒用’?”他拍拍身邊一輛造型古怪的器具,“就說這輛200年前的耬車吧,這是老祖宗發明的自動播種機。您瞧瞧,從里到外造得多精細。雖然不如青花瓷、翡翠什么的值錢,可讓孩子們多看看這些東西,就能感受咱老祖宗的智慧,您說是不是?把咱農村的歷史留住,這值多少錢?”
還有人議論他,辦博物館,收門票,今后是個不錯的買賣??伤麉s說,不論誰來,一律不收錢,全部免費參觀。“我巴不得人家多多來看呢?,F在農村都機械化了,這些老物件快被人忘干凈了??晌铱傆X得,它們不能被遺忘啊。”李亞林感慨地說。